中文版   ENGLISH
 
 
 >> Bag fabrics
 >> Clothing fabrics
 >> Home textile fabrics
 >> Clothing fabrics
 >> Home textile fabrics
 
  NEWS  
     
 
湘江"蝶变":从"满江污染"到"沿江垂钓"

今年,是湖南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自被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后,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的一举一措都牵动着百姓神经。“湘江治理”毫无悬念地成了今年全国“两会”频频被提及的焦点话题。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省长杜家毫在被问及“湘江治理”问题时,与记者们分享了他大年初二骑车沿湘江调查水质时被老百姓说“傻”的经历,以亲身体验讲述了湘江治理后的显著变化。

与其他江河污染治理相比,湘江是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地区,因此,湘江治理承担着要给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摸索出一条路子的重任。

昔日的纳污大户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滔滔南来,汩汩北去,流过韶山进入长沙城,经三汊矶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再过岳阳入洞庭。千百年来,一河湘江水,养育了无数的三湘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潇湘文化。

数据显示:湘江流域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人口占全省的60%,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5%以上。不过,因上游重金属富集,沿江布局着冶金、造纸、有色、化工等重化工业,该地区也承载了湖南省60%以上的污染。

湖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有色金属开采、冶炼遍地开花,过去粗放式、掠夺式的生产模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其中之一便是,昔日秀美湘江因“重金属”而变色,工业污水直排湘江,重金属固废露天堆放,湘江成为湖南省的纳污大户,成为制约湖南环境与发展的瓶颈。

记者翻阅湘江的发展资料后发现,1966年,湘江中首次监测出铬、铅、锰、锌、砷等重金属。1971年,湘江流域已出现部分江段饮用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现象。1978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给中央有关部门的报告分析指出,湘江已成为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上世纪90年代,湘江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

西河是湘江上游的二级支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河大量开采有色金属,高峰时期沿线聚集采矿企业423家、选矿企业245家,每年要接纳2000万吨直排河中的污水,河边历年堆积的尾砂、废石多达1000多万吨。

再以曾经山清水秀的湘潭竹埠港地区为例。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化工企业在竹埠港落户,高峰时期多达70余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多项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因为排污严重,竹埠港与株洲清水塘、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等地被列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

湖南省的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中,湘江是防治重金属污染的重点河流,“铁腕治污”已是刻不容缓。

治污“重拳”频出

杜家毫曾在环保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的口号,坚持“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的工作原则,确定实施“一号重点工程”,以及实行“一票否决”和“一支笔审批”。

近年来,湖南省政府治理湘江流域水体污染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下过,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后,湘江治理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根据方案,湘江重金属治理涉及沿岸8市,规划项目927个,总投资595亿元,计划通过5年至10年时间完成。

2012年,湖南省政府建立了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2013年4月,我国首部关于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提出“湘江保护实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机制;实现保证水量、优化水质、改善生态、畅通航道的目标”。

同年,湖南省正式将湘江流域的保护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将其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头等大事来抓,决定利用9年时间来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美丽图景。

有了重典做制度支撑,湘江治理掀起了新高潮。杜家毫表示,“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干下来,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制定“路线图”,先“堵源头”,后“治”与“调”并举,再巩固与提高,根据现状“一区一策”,对症下药,颇具“湖南特色”的“三年行动计划”,是湘江治理的一大亮点。

具体而言,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以“堵源头”为主要任务,这是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能否见效的关键。

一是坚决把矿山污水排放截住,力争通过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二是坚决把尾矿库拦住,不允许一个尾矿库垮坝。三是把重点化工和其它企业的污水截住,必须达标排放,并尽可能减少排放。四是关停并转一批“五小”企业。坚持以社会效益、长远效益为主,狠下心,出重拳,坚决关停治污成本远远大于短期效益的“五小”企业。五是提高沿流域中心集镇以上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县城,更要下决心把生活污水截住。六是逐步搬迁沿江500米之内的大型畜禽养殖场。禁止畜禽粪便直排到湘江流域。总体要求是,通过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三湘四水水质恶化势头得到彻底遏制,实现初步好转。

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至2018年),是“治”与“调”并举。一是继续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沿江工业企业的污水实现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沿江一般城镇和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逐步得到有效处理、达标排放。二是将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沿江边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化工区整体搬迁和重化工企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使产业结构逐步由重到轻。

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主抓巩固和提高。围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进一步实施综合措施,使绿色湖南的目标得到全面提高。湘江干流、全流域稳定在三类以上水质,大部分饮用水源断面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倒逼产业转型

以“壮士断腕”和“刮骨疗伤”的决心推进湘江治污,可以倒逼这个有着百年冶炼开采历史的“有色金属之乡”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原来二氧化硫外排大气,如今做起了硫酸,每年减排2000吨;原来一个冶炼厂每天废水1.2万吨,循环利用后变成2000吨以下;原来产能不到15万吨时,每年产生废渣6万吨以上,如今产能不断攀升,废渣却降到了1万吨。

郴州是湘江治污负担最重的城市。2014年5月份,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启动绿色搬迁,株洲市计划用10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一座生态新城。

同年9月份,通过实行“退二(重污染化工产业)进三(第三产业)”计划,竹埠港片区率先实现重化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将建成中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物流商贸新城。这意味着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重要突破。

整合是涉“重金属”企业继续生存的一个重要选择:三十六湾地区矿山企业整合为2家;娄底锡矿山锑冶炼企业经改造升级后仅保留了12家;郴州永兴将130家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整合升级为30家,且全部入园发展。

“湘江水好鱼先知”

2014年,长株潭地区基本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同时,完成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第一批)核定工作;开展长沙市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等六个国家级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对全省主要河流饮用水水源区进行重新核定。

环境污染治理,由于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往往会雷声大雨点小。被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的湘江治理,在湖南上下铆足劲,加油干的情况下,究竟成效几何?

其实,杜家毫分享的“傻”经历便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在沿江垂钓的老百姓看来,杜家毫提出“能不能钓到鱼”的问题很“傻”,但“水好鱼先知”,不需要复杂的检测工具,不需要高精尖人才,湘江治理的效果通过钓鱼一试便知。

数据最能说明湘江的变化。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湘江干支流42个省控断面中,汞、铅、砷、六价铬、镉的年均浓度均符合Ⅰ类标准限值要求,其中镉和铅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3.9%和30.5%,氨氮、总磷的年均浓度均优于Ⅱ类标准限值。

2014年,湖南淘汰关闭涉“重金属”企业1147家,退出规模养殖企业1351家,拆除栏舍67.9万平方米,湘江流域水质整体为优。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力度加大,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虽然成果显著,但面对资金筹措、产业转型等难题,湘江保护和治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有了湖南人的群策群力,重新擦亮“湘江”这一张靓丽的名片,重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景象,指日可期。

 
     
Home  |  About us   |  Products  |  Equipment  |  News  |  Sales network |  Order  |  Jobs  |  Contact us  |  中文版  |  Admin login
Copyright(C)2014,WuJiang Tang Dynasty Textil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ed by  ChinaTexNet TexWeb Toocle Copyright Notice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My status